研究院动态

当前位置: 研究院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璀璨星河|教学科研名师:赵大庆

     发布时间:2025-07-19      点击数量: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余年的如歌岁月中,一代代长中医人扎根白山松水,坚持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他们学术思想深邃、育人情怀炽热、师德医德高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亮在长中医的历史时空中。

历史厚重磅礴,精神传承不息。学校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人物代表,所展现出的“启古纳今,厚德精术”校训精神,正是长中医人共有的精神内质。结合《璀璨星河——长春中医药大学名家名师名医风采集》书中内容,现开设“璀璨星河”专栏,分享大师名家们的学术思想和高尚精神,以此传承薪火,启迪后人。


将科研创新论文写在长白山麓上

赵大庆,男,1963年12月出生,吉林省白山市人。理学博士,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省部共建人参功效物质基础与生物学机制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长期奋战在科研、教学工作一线,带领团队潜心人参研究20余年,主要从事人参等道地药材大品种物质基础、传统功效机制及产品开发研究,先后解决了多项制约人参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为促进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全方位技术提升和创新贡献科技力量。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1.5亿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 收录137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人员100余人。荣获吉林省首批“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带头人等称号。



赵大庆自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1980年夏天,怀揣着对于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投身科研的梦想,他考取了吉林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的刻苦学习为他奠定了深而广的科学研究基础。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又先后攻读了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无机化学。1990年博士毕业后,面对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参加工作,他选择了后者。改革开放初期的祖国,太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理科人才了。在爱国热忱的感召下,赵大庆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出国的机会,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师从倪嘉缵院士,研究方向转向稀土生物效应及人工模拟酶研究,自此他踏上了一条探索科研的漫漫征途。1994年他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评为博士生导师,那年他34岁。晋升研究员后,又先后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美国 Scrips 研究所做访问教授,这期间,他对药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他调入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术方向聚焦到中药化学研究。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赵大庆始终牢记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这一初心,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辛勤耕耘、攻坚克难,一次次向着人参科技创新制高点发起冲锋:他入深山、访企业、做实验、搞研发,带领学生在“科研最前线”增才干、长本领;他引导、激励课题组人员及身边同事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吉林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他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加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我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

解决人参药食同源问题。吉林省作为中药资源大省,人参、鹿茸、林蛙等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成为中药产业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具有“十大仙草、百草之王”美誉的人参,更是吉林省的特色资源产业。然而,国人却很少吃人参,吉林省的人参产量占到全球人参总产量的60%以上,产值却不足韩国人参的10%。过去30年,人参曾卖了个萝卜价成为业界及相关部门慨叹人参产业遭不公正对待的共同心声。在韩国,人参一直都是以食品的形式消费的,但我国一直把人参作为药品。制约人参产业的首要核心关键问题是法规的限制,人参不能作为食品原料进入药食同源的目录,极大限制了人参产业的发展。2011年,在吉林省科技厅的积极推动下,赵大庆研究员作为“人参新资源食品”项目技术专家组组长,针对人参食用安全性、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证明健康人群按照食用限量食用人工种植人参是安全的。2012年卫生部批准人参(人工种植)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解决了人参不能入食品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年即新增产值99亿元,2019年人参产业总产值达到550亿元。

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农田栽参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对土壤、环境要求极其严格,并且由于人参忌连作的特性,种植地需要20—30年培育才可再次种植。过去400年,人工种植人参以伐林栽参为主,但由于过度采挖,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可用于栽培人参的林地越来越少,人工种植人参面临着无地可种的困境,从传统伐林栽参向农田栽参模式转变已成必然。2010年开始,赵大庆带领科研团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系统开展了农田栽参规范化种植研究。为了解决农田参育种和规范种植的问题,他带着农业专家在山里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很多时候,他们进入深山采参,就像普通参农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长白山区域的大小山沟、参地之间留下探索的脚步。经过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实验,团队以土壤为主线攻克多项农田栽参规范化种植单元技术,培育出2个适宜在农田推广的抗逆新品种“中盛农参1号”和“实科人参1号”,基本构建了代替“伐林栽参”的无公害农田栽参技术服务体系,并在吉林省通化、靖宇等地建立了示范面积达1100亩,推广应用20000余亩。目前,吉林省已实现人参规范种植面积7000亩,推广面积45000亩,带动1万农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改变了沿用四百年的伐林栽参传统栽培模式,有效保障了人参高质量、可持续供给。

他还诠释人参物质基础与功效机制科学内涵。“人参是药品、吃人参容易上火”是中国人对人参普遍的认识,如何消除消费者对人参的误解,搞清楚人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赵大庆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大量的中医循证医学和多组学研究,基本明确了人参“大补元气”等核心功效的生物学机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人参主要通过增加红细胞载氧量和ATP生成发挥补充能量和动力的作用,并以增加有氧呼吸细胞为主,而对无氧呼吸细胞作用不明显,同时对缺氧、营养缺乏诱导的线粒体功能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上述发现与人参的主要中医临床应用高度契合。人参“大补元气”的作用机制主要与激活SIRT1-PGC1α 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并首次明确了皂苷直接作用于 SIRT1蛋白的关键结合位点。研究团队还从人参“久服轻身延年”的角度,初步发现了人参对中老年期不同门类模式动物的寿命延长和健康状态改善效果显著。同时,提出人参“上火”为生理性应激反应,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初步诠释了人参“上火”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这些都为人参保健滋补、药用价值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支撑。此外,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还发现了人参新的功效因子,分离纯化并规模化制备了促睡眠作用的功效因子,人参美白护肤等组分及作用新途径,进一步扩展了人参健康产品研发思路。

虽然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筚路蓝缕、充满艰辛,但这些艰难困苦并没有放慢赵大庆执着钻研的脚步,他怀揣着科教兴国的理想,满怀着对我国人参研究的希望,不断开发出人参科技创新成果。依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人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大健康产品开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专项“创新药物孵化(吉林)基地建设”项目,他带领团队建立蜜制全须和蜜制切片等产业化技术,开发人参蜜羹系列产品和系列人参食品、保健产品、化妆品及原料80余种,上市销售25种,多项科研成果在省内外企业转化落地,累计产值27亿元,累计利润3.5亿元,税收3.8亿元,创收外汇256万美元。在他的带领下,人参大品种的全产业链研究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个人荣获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知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赵大庆治学严谨是出了名的,面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他会不留情面地直接指出问题,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赵大庆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三种能力”,即:自我发现问题能力、靠自学解决问题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得益于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他指导过的7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从他的实验室走向世界各地,奋战和活跃在国内外天然产物化学领域、生物领域的多条战线,有的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有的获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有的被评为长白山学者,有的成为不同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

如今的赵大庆虽然成果累累、荣誉等身,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日日夜夜,他无数次在心中描绘着中国人参产业发展的蓝图;分分秒秒,他不断琢磨着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图景。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他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提出独到见解,实地调研、整理资料、撰写提案,以智慧和汗水助力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回首过去,初心如磐;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赵大庆将带领科研团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为的姿态,在科研创新路上奋力开拓、勇攀高峰,为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文/王泽玉

初审/杨晓

复审/于瑶

终审/瞿新明